充满血性的家族:康熙与马齐的一场互殴,殴出了富察氏的满门忠烈_太子_皇帝_权力斗争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22    点击次数:83
前言

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,康熙帝与大学士马齐的朝堂冲突,成为了君臣关系中罕见的一幕。

这场激烈的对峙,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,也铸就了富察氏家族的忠烈传承。

从边疆牛录到朝堂心腹:富察氏与马齐家族的崛起

这是一段从边疆崛起、直登朝堂核心的家族史。富察氏,这个在清代历史中熠熠生辉的名字,最初不过是建州女真中一个并不起眼的分支。

它的祖先旺吉努早在后金初起的岁月中,便归附努尔哈赤,成为最早一批投效八旗的忠臣。以战功起家,以军功升迁,富察家族逐渐脱离了草莽之气,跻身王朝贵族核心。

展开剩余91%

富察氏归属正白旗,是满洲“八大姓”之一,与佟、瓜尔佳、索绰罗等宗室重臣共列。这个出身军事的家族,没有复杂的文人传统,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忠诚。

到了顺治年间,家族中的哈什屯已官至内大臣,参与政务,实际掌握京城兵马调度权,权势极盛。他在松锦大战中力战明将洪承畴、祖大寿一线,为后金立国奠定了基础。

马齐便出自这个家族。他的父亲米思翰是清初著名重臣,曾于康熙亲政之初,与明珠等人共议撤藩大策,力主削平吴三桂、尚之信、耿精忠三藩。

在朝中屡建奇功,深得康熙器重,可谓是“以忠贞开基,以谋略立家”的代表人物。正是有了如此背景,马齐才能得以荫袭入仕,成为清代政坛上的一颗新星。

马齐自幼聪慧,文武兼备。顺治十八年,年仅十八的他以“荫生”身份入仕,初任工部员外郎,再迁内阁侍读学士。不久即外放山西,任布政使、巡抚。

康熙对他尤为赏识,数次召回京中,委以枢机重任。他行事沉稳,善于审时度势,与同为心腹的张廷玉、李光地并称“内阁三杰”。

在权力中心沉浮多年,马齐逐渐成为武英殿大学士、议政大臣,参与定策、领军政要务,被康熙称为“可信任之臣”。在满汉权力角力与皇室宗亲争斗交织的朝局之中,马齐代表着以政务见长的文臣集团,地位非凡。然而,正是这份被倚重,也将他推向了一个风暴中心。

一场权力的风暴:太子之争与君臣撕裂

清代的“储位”问题,向来是帝王心头的隐痛。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,立太子却两度废立,是清史中极为罕见的事件。而马齐的命运,正是在这场太子争夺战中,发生了惊天逆转。

康熙帝的第二任太子胤礽,是其深爱的皇子。早年聪慧,性格温良,深得康熙宠爱,年幼即被立为储君。

随着年龄增长,胤礽逐渐显露出性情浮躁、荒于酒色的缺点。他与党羽亲信结交不当,甚至传出密谋夺位的风声,引发康熙严重警觉。

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在西北亲征回朝途中,康熙突然下诏,宣布废黜太子胤礽。这一决定在朝堂上下引发巨大震动。

皇储之位事关国本,各派势力暗流汹涌。康熙虽口头上表示“暂不立新太子”,但实际上,他希望借此机会观察群臣反应,并测试其他皇子的可用性。

马齐,此时正处于权力巅峰。他本该谨慎为上,避免卷入风头浪尖,但出于对八阿哥胤禩的欣赏与信任,加之多年来的政务合作,他决定推举胤禩为新太子。胤禩才干出众,为人沉稳,且得士大夫支持,确实是当时众望所归的人选。

他联络佟国维、张英、李光地等同僚,密议推举胤禩。不久,众臣密奏康熙,称“八阿哥德行卓异,可继大统”。这一举动,看似是忠心进谏,实则触碰了皇帝最敏感的底线。

康熙勃然大怒。他一向忌讳臣子干预储位,而马齐等人的联名举荐,被他视作“结党营私,图谋不轨”。尤其马齐,他不仅是核心权臣,更是自己多年倚重之人,如今却公开表达与皇帝不同的政治倾向,在康熙眼中,无异于“背主”。

皇帝震怒之下,密令传召马齐,责问其意图。据史载,当时康熙在养心殿内外召见诸臣,当众发难,情绪激烈。面对皇帝的斥责,马齐辩解称此举出于公心,无私意。然而康熙并不接受。

更严重的是,康熙翻出了马齐家族的“老账”。他当众训斥马齐:“尔祖先哈什屯,昔年在本旗中屡行诈害,逼上三旗之地。”这些旧事本已无关政务,却被康熙翻出,足见帝王怒火已至顶点。

马齐此时情绪近乎崩溃。曾为重臣,一朝沦为“奸佞”,亲历被君王怀疑的极端羞辱。在满朝文武面前,他强忍屈辱,终于失控拂袖而出。这一行为,被视为对君命的不敬,进一步加剧了康熙的愤怒。

《李朝实录》一书中记载,“康熙殴曳马齐”,即康熙在盛怒中甚至动手拉扯、殴打马齐。

这一记载虽非清廷正史,但在多部外史和笔记中均有类似记述,间接佐证当时朝堂情势之激烈。

随后,康熙下旨,革去马齐一切职务,令其闭门思过。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学士,顷刻间跌入谷底。而富察氏家族,也因马齐的“失言失态”,成为被打压的对象。

这场政治风暴,不仅是康熙与马齐的矛盾激化,更是君臣权力边界的一次碰撞。皇帝以绝对权威压制臣下对储位的建议,臣子则以“进谏之忠”试图影响皇储走向,最终却迎来满门俱震的后果。

马齐虽未获罪身死,但这次冲突成为其政治生涯的转折点,也为家族命运蒙上一层阴影。

朝堂风波:从信任到翻脸,康熙与马齐的极限对峙

历史从来都不是温文尔雅的叙述。在清朝康熙四十八年的朝堂上,满朝文武见证了一场罕见的帝臣冲突——一个被倚为股肱之臣的大员,在众目睽睽下遭皇帝痛斥、拉扯,甚至疑似动手殴打。这场风波,不仅震撼朝廷,也彻底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。

事情的导火索源于前一年太子胤礽的废黜。马齐此前推举八阿哥胤禩为继承人,已经惹怒了康熙。到了这年正月,朝议储君再起,康熙召集大学士和王公入宫议事。

马齐再次在会上表达对胤禩的肯定,并未表现出回避或转圜的姿态。

康熙这一次没有压抑怒火。他当着满朝面前,情绪失控,痛斥马齐不识大体,擅自结党推储。更严重的是,康熙并未只停留于“事”的指责,而是上升到对“人”的质疑——他将马齐家族过往的历史翻出:“尔祖哈什屯昔陷本旗贝勒,乃投靠上三旗,假忠为忠。”这是对马齐祖宗的清算。

在清代社会,满洲贵族之间极重门第声誉,尤其是“上三旗”与“下五旗”之间关系复杂,充满竞争色彩。康熙以此为由头当众羞辱,实际上已是极度不留情面。

马齐当时仍力求自保,跪地请罪,陈述忠心。但康熙步步紧逼,不给他任何转圜余地。据《李朝实录》记载,康熙帝竟在众臣面前“曳而殴之”,也就是揪住衣领,加以推搡甚至动手殴打。

虽然清廷正史对此未有明载,但多部私家笔记与朝鲜史料有类似记述,可佐证当时气氛之紧张。

这场君臣之间的冲突,既是一次权力边界的碰撞,也是一次情感背叛的爆发。康熙不再视马齐为左右之人,而是一个妄图干政、心术不正的权臣;马齐则从君主心腹,沦为朝廷弃子。

事件发生后,马齐被立即革去大学士、议政、六部尚书等一切职务,贬为闲散四品官,勒令闭门自省。康熙还下令对其家族成员进行彻查,兄弟马武、亲属李荣保等人也受牵连,富察氏整个家族一时间风雨飘摇。

马齐的倒台并没有让康熙心安。因为朝中大臣对此极为震惊,多有传言四起。有的说皇帝过于暴戾,有的则认为马齐遭此羞辱,恐为后患。

甚至一度传出马齐欲自尽殉节之说,虽后被证伪,但可见其影响之大。

这场“互殴”事件,成为清朝皇权压倒臣权的典型案例。康熙用行动再次宣示:储位之事,非臣下可以置喙。大臣若逾越本分,即便是元勋老臣,也可一夕尽废。

忠烈传承:被打不倒的家族,富察氏的血性逆袭

世人只看到马齐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的惨败,却少有人知,富察氏家族并未因此彻底沉沦。相反,他们的血性和忠诚,在随后的岁月中愈加凸显,演化为满清朝廷最信赖的家族之一,撑起了整个王朝后期的骨架。

事件发生后,马齐在家闭门谢罪三年,期间潜心著述,修缮家族谱牒。他始终未离京城,被监控行踪,但未被彻底削籍。在康熙晚年政局逐渐平稳后,马齐被默许恢复部分礼遇,其长子得以继承品级。这也为日后家族的复兴保留了火种。

雍正帝即位后,着眼于稳定政局,重新启用许多康熙旧臣后裔。富察氏被列入“可托之家”。马齐的子孙被安插至内务府、理藩院等关键部门,虽不再执中枢,但有实职实权,逐渐恢复朝廷信任。

真正让富察氏重回巅峰的,是乾隆年间的傅恒。他是马齐之侄,幼年随父戍边,后入仕为内阁中书,官至军机大臣、大学士。他随乾隆南征北战,平定金川、缅甸、西藏等地,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。

傅恒为人刚毅果断,有“满洲岳飞”之称。他死于征缅途中,被追封忠勇公,配享太庙。其弟福康安亦为将才,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,为清代唯一未出身宗室却封为亲王之人。

另一位富察后裔明瑞,出征川西金川时战死,临阵自焚,尸骨无存,朝廷为其立忠烈祠。富察家族中,光是殉国而死的就不下五人,多人封爵进阶。乾隆皇帝亲撰碑文赞其“忠烈之家”。

从康熙朝堂上的那一记羞辱,到乾隆帝亲笔追赠的“忠勇”,富察氏走过了一条从耻辱中崛起的血性之路。他们没被殴倒,反而越打越强,越战越荣。

家族中的女性也不容忽视。乾隆帝的孝贤皇后,即出自富察氏,温婉端庄,持家有道,是乾隆一生最敬重的女人。她的存在,不仅稳固了富察氏在后宫的地位,也进一步巩固了家族与皇室之间的血脉联系。

至此,富察氏不仅在朝廷中掌握实权,更在军旅与后宫实现“三位一体”的权力格局,成为清代极少数能横跨文武与内廷的顶级家族。

历史是复杂的,忠臣也许短暂会被打压,但只要家族之中仍有人秉持忠心,便有东山再起之日。富察氏用三代人的坚守与献身,证明了这个从边疆牛录出发的家族,有着真正的血性与骨气。

发布于:山东省